景 晨 徐小瑶|提升期刊印刷质量的实践探索
提升期刊印刷质量的实践探索
景 晨 徐小瑶
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
摘 要:在期刊中心集约化发展背景下,为保障期刊的印前工作对接和印后成品质量管控,全面提升期刊的整体品质,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研发并实施了一套“线上验刊+线下抽检”的验刊模式。经过为期一年的实施与数据追踪,总结提炼出一系列有价值的验刊数据与经验,旨在为期刊行业提升印刷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实践参考,共同推动期刊出版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验刊;印刷质量;质检;刊群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交流的核心平台,在推动学术研究、培养专业人才以及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等方面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自2007年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开展全国出版“3·15”质检活动以来,期刊质量日益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学者张鹤、秦钠、李雪莲和刘仲翔等强调,科技期刊质量是发展核心,是其生存的关键。然而,部分期刊的质量评估偏重于内容方面,印刷质量并未得到充分重视。直到2020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发布《报纸期刊质量管理规定》,正式将印制质量纳入期刊质量评价体系,印刷质量的重要性才得到更广泛的认可。
2020年,西安交通大学期刊中心(简称“期刊中心”)提出集约化发展新思路,将下属期刊统筹管理。这既是新挑战,也带来诸多机遇。在集约化发展背景下,期刊中心通过招投标方式,将下属19种期刊的印刷工作集中到一家承印公司,旨在加强印前工作对接和印后成品质量管控,提升期刊的整体质量。为保障期刊质量,期刊中心研究并整理出一套“线上验刊+线下抽检”验刊模式(简称“验刊模式”),并于2022年5月正式执行。经过为期一年的追踪,充分掌握了实施前后样刊抽检合格数据,本研究通过总结分析相关数据及存在的不足,旨在为提升期刊印刷质量提供借鉴。
一、集约化初期阶段期刊印刷质量概述
在集约化发展之前,期刊中心下属各刊分别对接不同的印刷公司,相关承印单位规模大小不一,印刷质量参差不齐,各编辑部缺乏完善的验收机制,且部分编辑不了解印刷工艺,导致印刷成品质量不高。为改善这一状况,期刊中心查阅相关文献资料,详细了解期刊印制过程中常见的质量问题,并依据国家标准对印刷品质量的要求,对下属的19种科技期刊进行了摸底调研。以随机抽检方式,共收集往期样刊50本,抽检结果显示:多数样刊存在成品裁切误差较大、书脊歪斜严重、空鼓、圆背、岗线超标、溢胶明显、覆膜不平整、有气泡,个别样刊存在套印误差过大等问题。
基于此,期刊中心提出集约化管理,打造国际化高质量刊群,期刊印刷品质尤为关键。
二、“线上验刊+线下抽检”验刊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基于摸底调研取得的详细数据,本研究设计了验收表单,涵盖验收刊物涉及的各项数据,以合同附件的形式对承印企业提出了全方位的质量要求,并将质量与结算价格挂钩,确保承印企业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生产。
在调研过程中发现:编辑部部分工作人员在衡量印刷品质量时存在一些盲区。例如,在面对肉眼可见的套印误差时,未能意识到印刷不合格;在依序码放整年刊物时,对于刊物的高低不一,未能察觉裁切工艺不合格;更有甚者,在点数核对无误后便直接签字收货,忽视了对产品质量的检查。为解决这些问题,期刊中心在推行“验刊模式”的同时,加大了对编务及编辑的业务培训力度,旨在提高员工对印刷品质量衡量标准的认识,掌握准确判断印刷品优劣的方法。验刊模式的执行,不仅有助于提高验收效率,还能全面把控期刊质量。
(一)“线上验刊”的推广与执行
“线上验刊”要求期刊编务、编辑和承印单位三方通过在线视频会议完成对印刷品的初检,优先保障发行工作的时效性。为推动此项工作顺利进行,期刊中心多次组织相关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1.主持人培训“线上验刊”环节的主持人即刊物编务,他们需要提前熟悉该模式下的全部工作流程:
(1)印刷清样签字送印后及时关注生产情况,明确产品下线时间,在印刷品打包前及时安排“线上验刊”工作。
(2)在“线上验刊”的前一天申请开通在线视频会议,并及时通知期刊编辑和承印单位。、
(3)开始视频验收前十分钟再次提醒各方参会人员及时进入会场。
(4)开始验收后即时开启录制会议视频,进行备案。
(5)按照验收流程引导承印单位展示当批次所有样刊,按比例随机抽样,分项测量评估。同时,做好情况记录和打分工作,引导承印单位拍照留档备查。该批次产品顺利通过“线上验刊”后,许可承印企业打包发货。
(6)在线视频会议结束后,及时存档验收视频文件和承印企业提供的验收现场照片。
2.承印单位配合
“线上验刊”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期刊编务、编辑和承印单位三方通力合作,承印企业的配合程度会直接影响验收效果。
(1)参与“线上验刊”的人员应提前熟悉“期刊线上验收流程”图,明确查验项,提前做好准备。
(2)承印企业按要求准备好网络条件良好的安静场地,备齐测量工具、摄像工具、拍照工具等必要硬件。
3.“线上验刊”发现的不足
期刊中心下属19本科技期刊,其中月刊5本、双月刊14本,平均每月“线上验刊”12次。实践证明,刊物的裁切误差、折手误差、重大色差、装订问题大多能在“线上验刊”时被及时检出来。但是,轻度污迹、刀花、覆膜缺损等“细处”问题以及套印误差、对版色差等需要放大镜辅助的检查项,很难被发现。
在与承印单位磨合过程中,“线上验刊”人员还需要面对诸如镜头无法对焦、手机像素不足、细节展示不清晰、在线交流时语速过快导致听不清的问题。在反复沟通磨合中逐步精简主持人的引导词,精确动作指令,并逐步完善验收表单。
(二)“线下抽检”对“线上验刊”的补充
1.及时验证“线上验刊”环节发现的问题
在“线上验刊”环节,期刊编务要对刊物的印刷、裁切和装订做大范围抽查,并按要求保存相关视频、图片文件和表格文档。对“线上验刊”环节存疑的项目在“线下抽检”环节中核对计数,如确认该批次印刷品存在问题,则需要进行普查,并根据统计结果换算出问题刊物比例,及时登记验收单。
2.“线下抽检”环节需要关注的问题
“线上验刊”受到设备精度以及参与人员之间的配合度限制,有些问题难以及时检出,这就需要“线下抽检”做好查漏补缺。“线下抽检”需要关注以下问题:
(1)对包装外观类项目的查验只能安排在“线下抽检”环节完成。一般情况下,“线上验刊”的介入节点在印刷品打包之前。因此,对包装的包覆材质、包覆程度、捆扎方式、货签信息、码放方式等项目的查验要作延后处理。
(2)部分外观类项目查验受到手机像素影响,少量污迹、覆膜孔洞、套印误差、背胶不匀、有气孔凹坑等问题无法直接通过镜头观察,需要“线下抽检”时补充检查。
(3)针对“线上验刊”人为操作不到位的情况,需要在“线下抽检”环节中提高样本比例,以保证准确筛查。
(三)验刊模式的升级优化
随着期刊编务、编辑和承印单位三方不断磨合,期刊中心在以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作为非0即1式的判定标准的基础上,细化了分级评判体系。例如,岗线的国家标准容许误差值为1mm,误差大于1mm的印刷品此项0分。将误差小于0.7mm和小于0.5mm的印刷品同等对待也有失偏颇,期刊中心细化分级评判体系后,对此有了明确的加权分数,为后期印刷费用结算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撑。
三、“线上验刊+线下抽检”验刊模式的成效
追踪“验刊模式”一年后,随机从期刊中心下属的19种期刊中抽选验刊模式实施前后的期刊各100本,包含月刊、双月刊,中文刊及英文刊。根据最新验收标准,从成品裁切、封面套印、书脊、全书页码、全书墨色、内文套印、胶印彩色画面、覆膜、胶订等方面,纵向对比“验刊模式”前后的期刊印刷品质,横向对比期刊中心与其他高校及国际期刊的印刷品质。
(一)“验刊模式”实施前后印刷品质对比
通过对比得出,“验刊模式”实施前总得分45分,实施后总得分53.5分。各刊印刷质量得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期刊品质提升明显,具体数据见。
(二)“验刊模式”实施后与其他高校及国际期刊的印刷品质对比
在陕西省图书馆随机抽选2022—2023年其他期刊共10种,包含中文刊和英文刊,根据期刊中心要求的标准进行验刊并记录评分。同时,整理期刊中心实施验刊模式后的验刊数据。根据评分对比,期刊中心期刊评分普遍较高,印刷质量得分波动不大,其他期刊印刷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外文期刊存在的胶彩画面、内文套印、书脊歪斜等问题较多,个别期刊还存在严重脱页问题。
自实施集约化统筹管理以来,期刊中心针对期刊印刷质量参差不齐问题,创新性推行“线上验刊+线下抽检”双轨并行、优势互补的质量管控模式。“线上验刊”能够及时筛查期刊印刷、套版、装订等关键环节的潜在问题,缩短问题发现与解决的时间周期,有效确保期刊按时发行,提升读者的阅读体验。“线下抽检”作为“线上验刊”的有力补充,专注于线上无法识别的细节问题,如印刷色差、纸张质感等。“线上验刊+线下抽检”模式的成功实施,不仅显著提升了期刊中心的期刊印刷质量,也有效激励了印厂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和更高的标准进行印刷工作,共同推动期刊出版事业繁荣发展。
学术期刊的质量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为提升出版质量并增强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应坚守正确的出版导向,持续挖掘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构建高质量发展的出版格局。2023年,西安交通大学发布了《全球发展行动计划2030》,提出要“在持续推进‘一体两翼’开放发展战略基础上,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拓展‘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印刷质量作为期刊质量的“表”,要不断为内容质量和编校质量的“里”做好载体保障,不断优化“西交刊群”的外在形象,体现出集群化发展优势,为“丝绸之路期刊联盟”提供可复制的实践依据。
推荐
-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