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鹏 李佳|“一带一路”视域下新文创对甘肃文化形象的在地化建构研究

“一带一路”视域下新文创对甘肃文化形象的在地化建构研究

何鹏 李佳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

摘 要:近年来,文创产品凭借年轻化、互动性、科技感等特点吸引着大众的目光,成为各地文化机构建构地域形象的重要抓手。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甘肃省积极探索文创新模式,努力构建文旅新形象。其中,甘肃省博物馆依托新技术打造出众多文创产品,激发了甘肃文化的新鲜活力。本文通过分析甘肃省博物馆文创产品(以下简称“甘博文创”)的特点及文化内涵,探讨其在丝路文化传播中的深远影响及潜在价值,旨在为甘肃地域文化及丝路文化新形象的建构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一带一路;甘肃省博物馆;新文创;甘肃丝路文化形象;在地化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沿线各国的经济文化发展注入了新活力。过去,由于甘肃省地处我国西北地区,宣传设施及媒体创意相对不足,导致文化旅游和对外形象传播处于弱势局面。近年来,随着媒介技术的迭代发展,甘肃省凭借丝路美食和美景以出乎意料的传播速度进入大众视野,为甘肃文化及地域形象的建构起到了关键作用。

“文物和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基因和血脉,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中华优秀文明资源。我们要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挖掘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多重价值,传播更多承载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价值符号和文化产品。”近年来,甘肃省博物馆(以下简称“甘博”)积极探索文创新模式,打造了一系列以甘肃本土文物及馆藏经典文物为灵感的文创产品,如铜奔马、青铜大牦牛和红陶人面像等,这些文创产品都是借助数字技术进行创意设计,在甘肃丝路文化新形象的建构及文物活态传承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一带一路”视域出发,探究甘博文创在甘肃丝路文化传播中的深远影响及潜在价值,旨在为甘肃地域文化建构提供新的视角与思路。

一、创新发展:甘博文创的在地化生产

“‘在地化’是相对于全球化而言的另一种趋势和潮流。‘全球化’与‘在地化’是当前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紧密相关的两个词,一般用于解释人类社会文化变迁的现象,而社会文化变迁往往伴随着人们的文化认同、身份认同、乡土认同的变迁。”甘博积极挖掘传统文物内涵,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文化,不断推出极具本土特色的文创产品,完成了从传统到创新的在地化生产。此外,“‘在地化’需要在地群体结合本土文化对本土事物做出调整和改变,并基于当地实际,追寻本土化的内生式发展”。因此,在地化生产强调任何一种商品及文化现象,都要顺应本土特色及当地需求进行创新,这样才能推动当地文化的深层阐释与传播。

(一)创意设计活化文物形象

近年来,由“博物馆热”带动设计的文创产品呈现井喷态势,进一步活化了文物形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物,绝不是静止的古董,它是活着的历史,既要保护文物安全,也要让文物‘下凡’,走入百姓生活。”甘博文创中心自2016年建立,先后开发设计产品600余件,涉及品类百余种。

新文创时代,“萌”“趣”成为审美新趋势,设计师精准把握文物特点并迎合受众审美需求,设计出充满创意的“丑萌”文创。以“铜奔马”毛绒玩具为例,设计师通过精准还原文物细节,设计出“一马当先铜奔马”和“马到成功铜奔马”两种款式,在保留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赋予其年轻化的新形象。此外,甘博后续推出了“甘肃(不)土特产”系列、“太初有光”彩陶系列、“国器重辉”青铜系列以及“丝路流韵”馆藏系列等主题文创,通过年轻化表达方式重塑文物形象,使千年丝路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例如,以本土特色美食为灵感的麻辣烫毛绒玩偶,凭借现场“烫煮打包”服务迅速走红网络,成为继“绿马”之后又一出圈产品。

(二)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

文化传承是文化创新的前提和基础,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持久性力量,要“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甘博运用投影拼接技术打造沉浸式数字展厅,使受众得以全景式体验从新石器时代至近现代的甘肃文化遗迹,感受丝路文明的历史脉络。例如,在丝路文明展厅,“驼铃文旅”动态展示墙通过生动影像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商旅往来,并结合丝绸、瓷器、香料、服饰纹样等元素,直观展现中外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总之,运用数字技术赋能文化传承,不仅能够加深受众对文物背景和历史的认知与理解,还能通过文物活化这一方式,打造出一个科技感十足的甘肃丝路文化新形象。

(三)跨界合作拓宽传播范畴

“跨界”是指不同领域、行业及文化的交融与创新,该现象在文创产业的发展中尤为突出。甘博通过跨界合作拓展创新空间,不仅丰富了文化产品的表现形式,也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例如,甘博与游戏《阴阳师》联动推出“寻香行·连枝通天”和“大夜摩天阎魔·环金妙相”两款文创皮肤,吸引了受众关注。

甘博还与本地商业中心——兰州中心合作,推出“花好月圆国潮当红”的跨界巡展,展示并销售文创产品,进一步增强了文化传播的影响力。甘博依托当地丰富的文物资源,积极探索跨界合作渠道,通过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打造出兼具文化底蕴与时代感的文创产品,吸引了更多受众的关注,从而展现开放包容的甘肃文化新形象。

(四)项目创新增强互动体验

经济学家约瑟夫·派恩和詹姆斯·吉尔摩提出的“体验经济”概念认为,“体验是基于主动或被动参与、融入情景、吸收信息等过程,消费者所获得的是娱乐、教育、逃避、审美四类感受”。可以说,“体验是个体在形体、情绪、知识等层面参与的内在所得”,个体因体验而产生的正向内心感受即为获得感。

甘博深入挖掘文物的文化内涵,精心策划一系列创新互动体验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受众的文化参与度和认同感。例如,“丝路探宝”盲盒修复体验能够让受众亲自动手,切身感受文物修复的文化价值。“奇趣铜奔马”互动体验区则运用3D建模技术,实现隔空操控铜奔马影像的人机交互,提升了参观趣味性。在“万象涵容文创展”中,甘博通过精心策划“大河寻源”“丝路流韵”“触达未来”等主题展区与特色文创,为受众打造了融合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及“博物馆+”概念的沉浸式体验。

总之,甘博积极运用现代技术,通过打造富有甘肃地域特色的文创产品,实现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使甘肃省以全新面貌进入大众视野,从而建构出新的甘肃文化形象。

二、文创爆火:甘博文创的在地化剖析

在文创产业如火如荼的发展浪潮中,甘博将丰富的历史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打造出一系列既具有地方特色又符合现代审美需求的文创产品。这些产品不仅是对文物的简单复刻,更是努力让文物“活”了起来,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近年来,甘博一直保持着受众数量的持续增长。据统计,“甘肃省博物馆2024年上半年共接待受众1100288人次,与2023年上半年接待756175人次相比,同期增长45.5%,创历史新高”。这一数量的增长正是对甘博文创在地化实践效果的最好证明,不仅体现了受众对甘肃地方文化的热爱,也印证了甘博在文化传播和教育普及方面取得的显著成效。

(一)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创新编码

文化符号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演进过程中创造的具有特殊意义和内涵的,用来指称某一对象的标志与标志物。通过任何方式显示出任何意义的物品都可称之为文化符号”[9]。它是国家、民族抑或群体在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等方面的浓缩式表达,也是被感知和理解的互动式意义交流中介。恩斯特·卡西尔认为,“符号是人与文化之间的桥梁与纽带。”一般来讲,文化符号的象征意义更易在群体内部被充分解读,地域性文化符号更是如此,而创新性编码有助于受众更好地“解码”,从而理解文创背后的文化意蕴。

甘博文创设计团队通过将地域性文化符号进行创新性编码,即“将符号的表层和深层含意融入产品中,创造出符合时代特色的、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现代化文化产品”。例如,借鉴敦煌莫高窟飞天元素,推出“天外飞仙”系列玩偶,在保留飞天裙与舞姿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设计,赋予传统符号新的审美价值。同时,运用3D打印技术对飞天雕像进行色彩与造型优化,使其兼具历史韵味与当代视觉风格。此外,甘博对马家窑彩陶图案进行数字化转化,将其应用于文具、家居装饰等产品,在彰显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增强传统文化的日常可及性与实用性。

地域性文化符号作为特定地域内独特的文化标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内涵。它们通过特定的符号系统,展现和传达着地域的独特魅力。甘博文创对甘肃地域性文化符号的创新编码,则是对这些符号的重新诠释与创造,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活力。

(二)集体记忆的唤醒与延续

集体记忆是人们在社会活动中获取、传承并共同建构的事物或事件,“人们通常正是在社会之中才获得他们的记忆的。也正是在社会中,他们才能进行回忆、识别和对记忆加以定位”。这种记忆的形成与传承深受群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整个社群共享的文化财富。文物是民族共享的社会财富,文物背后的历史就是整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受众对新文创产生情感共鸣,正是因为从共同的文创产品中找到了共有的集体记忆。

文化遗产承载着民族的审美价值与精神财富,其传承与创新关乎集体记忆的唤醒与延续。文创产品的出现无疑是对受众集体记忆的重新唤醒。甘博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活动,以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例如,“甘肃魏晋画像砖特展”与“仿古壁画手绘体验活动”让受众亲身感受传统艺术工艺,加深其历史认知。麻辣烫毛绒花束则以符号化方式再现甘肃特色美食,不仅激发受众情感共鸣,也促使地方文化记忆在现代社会得以延续。这些产品不仅彰显了文化遗产活化的现实价值,还能加深人们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使集体记忆得以在现代生活中不断延续与发扬。

三、文化认同:甘博文创的在地化影响

文化认同是指“文化群体或文化成员承认群内新文化或群外异文化因素的价值效用,符合传统文化价值标准的认可态度与方式”。甘博文创的火爆趋势,意味着受众对甘肃地域文化的价值认同。同时,也进一步体现出受众对于甘肃形象的认同。地方认同是“通过人们意识和无意识中存在的想法、信念、偏好、情感、价值观、目标、行为趋势以及技能的复杂交互作用,确定的与物理环境有关的个人认同”,即受众群体在地域空间内,对当地文化的一种个人认同。甘博通过深挖本土文化资源,结合现代设计理念,在文创设计过程中平衡创新与传承,打造兼具历史底蕴与时代特征的文创产品,促使受众在艺术、文化及社会层面形成对甘肃形象的认同。

(一)艺术价值的认同:传统与现代的交融

甘博文创的爆火现象,离不开艺术形式的创新与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这一交融为设计师带来了无尽的灵感,同时,也为受众提供了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体验。

甘博通过创新设计,将甘肃省深厚的历史文化以现代审美方式呈现,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生。例如,“马踏飞燕”的衍生产品在保留文物神韵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设计;“琉云璃彩”蓝莲盏与“日转光华·香薰蜡烛”结合琉璃工艺与香薰文化,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荣获“2024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暨2024中国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此外,甘博还通过联合举办“甘博杯”大学生文化创意大赛,激发青年群体对地域文化资源的深入挖掘与创新表达;借助“万象涵容共融共创”文创论坛,吸引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文化与艺术的创新路径,推动甘肃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总之,甘博文创在各类大赛中获奖以及文创产品“供不应求”等现象,既体现出甘博文创对于文化遗产的尊重与创新,又说明了受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接受,进一步加深了受众对甘肃文化的认同感。

(二)文化价值的认同:深入挖掘与传承创新

甘博文创超越了对文物外观的简单复制,深入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以现代设计语言重新诠释甘肃地域文化,构建甘肃特有的文化符号,进而增强受众的文化认同。在设计与推广中,甘博注重融入地域特色与民族元素,使其不仅体现在产品外观,更贯穿于文创内涵,使受众在体验过程中感知甘肃文化的独特魅力与地域风情。例如,基于魏晋壁画砖“双驼图”设计的“驼尼小子·毛绒挂件”,以卡通化形式重塑骆驼这一丝路象征形象,使文化符号更具亲和力。“牛哞王”牦牛玩偶则取材于青铜大牦牛,通过艺术演绎展现甘肃独特的地域文化,增强了受众的文化认同与情感共鸣。这些产品不仅赋予传统文化新的表达方式,也促进了历史文化的当代传播。

文创产品的传播能够使文物故事以更直观、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受众。同时,其文案与包装融入甘肃历史文化元素,如古代诗词与传说故事,增加了产品的文化韵味。通过运用历史文化元素,不仅促进了文化传承与发展,还加深了受众对甘肃本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焕发新生。

(三)社会价值的认同:经济效益与文化自信

近年来,甘博文创的成功,不仅体现在其艺术和文化价值之中,更在于它为地方经济带来的实际效益和提升地方文化自信等方面。甘博文创从原本简单的博物馆衍生品,演变成甘肃地方文化的重要传播载体,从而成为一种社会价值认同的表征。

一方面,甘博文创通过创新设计与品牌传播,推动了地方文化与经济的双重发展。“线上+线下”销售模式不仅提升了甘博的经济效益,也促进了甘肃文旅产业繁荣。此外,甘博以文创产品引导地方品牌发展,扩大了甘肃文化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彰显出文创对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甘博文创深挖本土文化,以创新设计与拓展传播等方式,强化了地域文化认同,提升了本土文化自信。甘博通过创新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展现了甘肃文化的深厚底蕴,并成功入选2024年“中国文旅经济年度100个典型案例”及“十大文旅经济创新案例”,体现出其在文化产业中的地位。此外,甘博积极借助社交媒体平台,以“文化直播”等形式,提升甘肃文化在受众群体中的认知度和影响力。

四、结 语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宏大背景下,甘博文创作为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载体,对甘肃丝路文化形象的在地化建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对甘肃本地历史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创意转化,甘博文创不仅赋予了历史文化新的生命力,更是强化了甘肃形象的独特性与辨识度。同时,其在地化建构还促进了甘肃与“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提升了甘肃地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甘博文创将继续在甘肃丝路文化形象的在地化建构中发挥重要作用。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首页
  • 电话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