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付玲|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下高职学生“慢就业”现象解读及应对策略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下高职学生“慢就业”现象解读及应对策略

张付玲

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

摘 要: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高职学生中出现了“慢就业”现象,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焦点。本文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视角出发,分析高职学生延迟就业的成因及影响,提出优化教育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强化政策引导等策略,旨在平衡学生个体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

关键词: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高职学生;慢就业

一、引  言

近年来,大学毕业生逐年增加,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就业难已成为当前的现实情况。随着社会和产业结构调整,“慢就业”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尤其是“95后”“00后”毕业生。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3大学生就业力调查报告》显示,有57.6%的毕业生愿意立即就业,18.9%的毕业生选择慢就业。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01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如果找工作不顺利,13.6%的人会选择延迟毕业,保持应届生身份,8.3%的人会待业,慢慢寻找合适的工作。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后物质主义价值观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兴起,尤其是在年轻一代中表现出显著的影响力。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自我实现、生活质量、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等非物质层面的追求,而非单纯的经济增长和物质积累。受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一些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行为模式发生了变化,出现了“慢就业”现象,并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学界对“慢就业”现象也进行了讨论,成果主要集中在“慢就业”的内涵及现状研究、“慢就业”现象形成的原因和解决对策等方面。随着社会发展,相关研究聚集在大学生“慢就业”态度对职业发展的影响。本文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视角出发,分析高职学生延迟就业的成因及影响,提出优化教育体系、完善就业服务、强化政策引导等策略,旨在平衡学生个体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

二、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下“慢就业”现象的意蕴

(一)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理论内涵

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经济平稳发展和人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的产物,与人们需求层次提升和内心得到满足之间关系密切。伴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其心理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1.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兴起

罗纳德·英格尔哈特(以下简称英格尔哈特)基于当时的西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心理跃迁而形成的观点,提出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点,20世纪70年代,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在西方国家中兴起。在英格尔哈特看来,“后现代化”是后现代价值观的存在环境,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可理解为后现代价值观的一种代表性的具体形态。此外,在价值观方面还表现为从物质主义价值观到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变迁,直接原因是经济增长奇迹与现代福利国家制度的结合,使得人们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经济保障感和人身安全感”。

2.我国时空中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演变

英格尔哈特在研究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机制和经济环境时,做了指标化的说明。他根据“世界价值观调查”的调查结果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国民总收入达到10000美元时,人们便可能开始萌生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然而,对于中国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产生,不能使用单一的指标来解释,也不能局限于经济成效。奥格本在《社会变迁》中提出“文化堕距”效应,即在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的各个组成部分变化速度不一致,导致社会的整体功能发挥效应不一致。因此,我们需要结合社会整体发展情况来阐释中国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文化堕距理论认为,经济发展总是先于文化变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后,经过一段时间,才会引起文化和心理变迁。学者沈杰提出,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形成需要满足两个前提:一是经济持续高增长带来的物质丰裕,二是高福利制度提供的安全保障。当社会成员在基本生存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后,其需求层次会向自我实现、社会参与等精神层面跃升,这种心理机制的转变构成了价值观转型的内在动因。

(二)“慢就业”现象的意蕴

“慢就业”现象表现为毕业生在完成学业后,不急于进入传统意义上的工作岗位,而是选择通过继续学习、实习、旅行或创业等方式,探索个人兴趣和发展方向,以追求更符合自身价值观的职业路径。这一现象在高职学生中尤为突出,反映了他们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影响下对职业选择和人生规划的重新思考。

“慢就业”现象反映了高职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慢就业”期间,高职学生并非完全脱离社会,而是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他们通过志愿服务、实习实训等方式,了解社会需求和就业形势,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慢就业”现象在体现社会对多元就业观念包容的同时,也暴露出青年群体职业发展中的新问题。部分高职学生在“慢就业”过程中容易产生就业焦虑、职业目标模糊等消极心态,出现反复更换实习岗位等现象,导致其错失职业发展黄金期。因此,教育部门与职业指导机构需高度重视学生的就业心理建设,通过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加强校企合作实践平台建设等方式,引导学生建立积极就业观,在尊重个体选择的基础上帮助高职学生实现高质量就业。

三、高职学生“慢就业”现象的生成逻辑

(一)个人层面:后物质主义价值观是“慢就业”生成的关键

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高职学生的就业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成为“慢就业”现象生成的关键因素。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强调自我实现、生活质量、精神满足以及个人兴趣的追求,而非单纯以物质财富和职业地位为衡量标准。促使高职学生更加关注职业的“意义感”而非“功利性”,强化了高职学生对生活质量的追求。此外,推动了高职学生对多元发展路径的探索。但是这一价值观也助推了高职学生对于工作的理想化期待,一定程度阻碍其职业能力提升,进而加剧了“慢就业”。

(二)学校层面:就业服务滞后是“慢就业”生成的重要诱因

高职院校作为学生职业发展的主要引导者,其就业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影响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行为选择。然而,部分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工作存在滞后性,未能充分适应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下学生需求的变化,成为“慢就业”现象的重要诱因。首先,内容与学生的实际需求脱节。传统的就业服务往往侧重于提供就业信息、组织招聘会和推荐岗位,忽视了学生对职业意义、个人兴趣和长远发展的深层次需求。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下,学生更加注重职业的自我实现和社会价值,而现有的就业服务未能提供足够的职业规划指导、个性化咨询和多元化发展路径,导致学生在就业选择上感到迷茫,进而选择“慢就业”,以探索更适合自己的方向。其次,形式缺乏创新性和针对性。个别高职院校的就业服务仍停留在传统的“单向输出”模式,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和个性化服务。最后,就业服务的资源投入不足,导致服务效果有限。个别高职院校在就业服务方面的资源配置不足,缺乏专业的就业指导团队和先进的职业测评工具,难以提供系统化、专业化的就业支持。此外,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足,不能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和实践机会,使得学生在毕业后缺乏足够的职业竞争力,进而选择“慢就业”,以提升自身能力。

(三)社会层面:产业升级是“慢就业”生成的直接推力

随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被技术密集型和高附加值产业所取代,劳动力市场的需求结构也发生了变化。首先,产业升级导致传统岗位减少,增加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压力。在制造业、服务业等传统领域,自动化、智能化和数字化的普及使得许多低技能、重复性岗位被机器或技术取代,而这些岗位原本是高职学生就业的主要方向。其次,产业升级对劳动力技能的要求显著提高,而个别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和培养模式尚未完全适应这一变化,导致学生在毕业后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加剧了高职学生的就业困境。最后,产业升级带来的就业不确定性助推了“慢就业”现象的形成。在经济转型期,许多行业的就业前景尚不明朗,企业招聘需求波动较大,使一些学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信心。为了避免盲目就业带来的风险,他们更愿意选择“慢就业”,以观望市场变化,等待更稳定和适合自己的就业机会。

四、高职学生“慢就业”现象的应对策略

(一)树立以学生为本的就业服务理念

1.关注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首先,学校应深入了解学生的就业需求和困惑,积极回应他们的关切,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和帮助。例如,通过职业测评、一对一咨询等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身优势和发展方向,制定符合其个人特点的职业规划。其次,学校应建立有效的就业服务机制,以确保学生能够及时获得帮助。例如,通过设立专门的就业指导中心或职业咨询室,为学生提供一站式服务;或者建立学生就业信息数据库,跟踪学生的就业情况,为他们提供持续的就业支持。最后,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并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能更好地了解企业的用人需求,进而为学生提供精准的就业指导,搭建广阔的就业平台,帮助他们顺利实现就业目标。

2.强化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首先,学校应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课程体系。确保学生都能接受到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这包括开设职业规划课程、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开展职业规划咨询活动等,帮助学生了解“职业世界”,认识自我,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其次,学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兴趣的引导和培养。例如,通过组织各类实践活动和实习实训,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和了解不同职业领域,激发他们的职业兴趣和热情,或者邀请行业专家和校友来校分享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启示。最后,学校应建立完善的职业规划指导体系,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职业规划指导和帮助,提高他们的职业决策和职业发展能力。

(二)优化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1.优化教育体系和课程结构

首先,学校要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学校要时刻关注变化,并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其次,学校要进行广泛的市场调研和需求分析。通过与企业、行业协会等进行合作,了解行业发展趋势、人才需求状况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职业岗位。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分析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和就业满意度,从而精准地设置课程。最后,学校要建立完善的专业设置评估和反馈机制。定期对专业设置进行评估,了解专业的发展状况和市场适应性,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此外,也要建立学生反馈机制,听取学生对专业设置的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专业设置体系。

2.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首先,学校应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双导师制”实现职业发展全程陪伴。由企业技术骨干与校内教师共同组建导师团队,从大二开始介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通过案例分析、模拟面试等实战化训练,强化学生职业决策能力。其次,学校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现代技术手段,提升就业服务的信息化水平;建立统一的就业服务平台,实现就业信息的共享,提高就业服务的效率和精准度。再次,针对不同群体的就业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职业指导和培训服务。最后,学校要通过举办职业规划讲座、开设技能培训课程等活动,帮助求职者提升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三)强化政策引导,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1.强化政策引导与支持

首先,政府要出台更多有利于高职学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创业扶持等,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选择和机会。其次,要建立政策反馈机制,及时了解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并根据反馈结果进行调整优化,确保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后,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通过制定严格的劳动保护法规,不断规范企业用工行为,为劳动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环境。

2.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

政府和社会各界不仅要加强对就业问题的舆论引导,还要通过各种渠道宣传正确的就业观念,如“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等,引导高职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心态,同时,还要破除对某些职业的偏见和歧视,让求职者能够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例如,通过举办就业宣传周、就业创业大赛等活动,提升高职学生对就业问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线上宣传,扩大就业宣传覆盖面和影响力;加强舆论引导,通过媒体宣传、社会活动等方式,引导高职学生理性看待“慢就业”现象,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技能。

五、结 语

在探讨后物质主义价值观下高职学生“慢就业”现象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交织作用的结果。从个人层面来看,受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部分高职学生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对工作存在理想化期待。从学校层面而言,就业服务工作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慢就业”现象。同时,产业升级带来的岗位减少等社会因素也为高职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展望未来,“慢就业”现象会仍将持续存在。因此,学校应积极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提升其就业竞争力。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为高职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好的就业环境,共同推动高职学生顺利就业。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首页
  • 电话
  • 留言
  •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