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祥愉 李芃茜|概念隐喻视域下新媒体语篇新闻标题探析——以2022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概念隐喻视域下新媒体语篇新闻标题探析——以2022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孙祥愉 李芃茜

广西民族大学传媒学院

摘 要:概念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概念隐喻作为认知工具,在新闻标题中被广泛运用。本文以2022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标题为语料,从概念隐喻的视角探究新闻标题中的隐喻现象,考查分析新闻标题中常见的隐喻类型,归纳新闻标题运用隐喻对新闻传播产生的作用,总结出隐喻的使用有助于简化读者认知过程,提高传播效率;发挥文化纽带作用,引发情感共鸣;增强表达的新颖性,提升新闻的趣味性。

关键词:新媒体语篇;新闻标题;隐喻;《人民日报》

一、引 言

以各种应用软件为基础的新媒体,为人们认识和了解世界提供了平台。新媒体凭借自身的特点及其庞大的用户群体,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在新媒体技术影响下,新媒体新闻也呈现出新的特征,开始融合静态和动态等多模态话语元素,最终以新媒体语篇形式呈现给受众。此外,新媒体和新技术的诞生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悄然发生变化,其中,订阅微信公众号已成为受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

新闻标题作为新闻报道的“门面”,对于吸引读者、传递信息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闻标题需要使用精炼的语言说明文章主旨,吸引读者的眼球,激发其阅读兴趣,由此可见,新闻标题在整篇新闻报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现象,它是人类用自身在某一领域获得的经验来说明或解释另一类领域的知识经验的一种认知活动。乔治·莱考夫(以下简称“莱考夫”)和马克·约翰逊(以下简称“约翰逊”)二位学者在《人类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了“概念隐喻”,他们认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在语言系统中,隐喻存在于各种语言表达中,新闻标题也含有大量的隐喻现象,隐喻的使用能够将新闻事件晦涩难懂的地方通过具象或抽象的方法,与受众生活中的相似经历或有趣事物联系在一起,让语言变得有趣生动,易于理解,富有吸引力。

本文将2022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中收集含有概念隐喻的新闻标题约740条,并根据莱考夫和约翰逊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提出的关于概念隐喻的基本理论,分析了概念隐喻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中的具体表现、映射方式及其功能,旨在了解新闻语言行为活动的隐喻性特征。

二、新媒体语篇新闻标题的隐喻类型

莱考夫和约翰逊将概念隐喻分为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本文根据概念隐喻理论对语料进行分析,收集统计2022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标题中涵盖了这三种隐喻类型标题,发现其中实体隐喻所占比例最大,占比约64%;其次是结构隐喻,占比约22%;最后是方位隐喻,仅占比约14%。

(一)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的是用一种概念的结构来建构另一种概念,即一个事物的概念需要借助另一个事物的概念来理解。虽然这两种概念的认知领域不同,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且二者的结构始终保持不变。例如,“争论”就被部分“战争”术语进行建构、理解、实施和谈论,在“他击破了我所有的观点”中,“击破”属于战争词汇领域,指的是“打败、击垮,使对方受损”,在此映射言语的争论,使得言语的争论被战争术语重新建构理解。经统计,在收集到的语料样本中,运用结构隐喻的新闻标题多为战争隐喻、旅程隐喻、建筑隐喻。

1.战争隐喻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通常会将战争性词汇运用于新闻标题中,这不仅能使读者轻松把握新闻内容,还能充分彰显此类事件的重要性,引起读者共鸣,从而强化新闻传播效果。比如,[例1]《火锅支援肉夹馍!男子购60吨蔬菜连夜送往西安》(2022年1月3日)、[例2]《天津迎战奥密克戎!》(2022年1月9日)、[例3]《赢了!中国冬奥军团首战开门红!》(2022年2月2日),三则新闻标题将人们熟悉的、具体的“战争”作为始源域,分别映射到物资捐赠、疫情抗击、日常生活、体育赛事等相对复杂、抽象的领域中,使新闻标题具体化、熟悉化的同时,也使读者更易理解,增添了新闻标题的趣味性。其中,例1中的“支援”一词表现出各省人民的友好互助,体现出同胞之间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例2中的“迎战”一词在体现抗击疫情任务艰巨的同时,也表现出天津市的魄力;例3是与冬奥会相关的新闻标题,用“军团”“首战”等词语来映射冬奥会比赛状况,不仅能使新闻标题更有气势,也有助于奥运健儿和国家形象的塑造。

2.旅程隐喻

旅程隐喻将“旅程”作为始源域投射到“某种长期进行的活动”上。从字面看,旅程是一种空间移动行为。除了单纯的“旅游”隐喻之外,旅程隐喻还体现在为实现某种目标而进行的具有目的性的长期活动。为了实现某种目的所进行的长期活动的努力可以从有关“旅行”的词汇中传递出来,而这一效果从“旅行”一词本身的固有特征就能体现,即旅行指一个物体移动过程或者任何涉及目标的行动过程。比如,[例4]《红细胞的奇妙“旅行”》(2022年6月14日)和[例5]《香港传奇:1997—2022年,我们一起走过》(2022年7月1日),两则新闻标题中的“旅行”“走过”等词语或直接或间接地体现出旅程概念的重新建构与理解。其中,例4关于“红细胞”的“旅行”隐喻的是一种无偿献血活动,通过“旅行”一词来隐喻“献血”过程,让这项志愿捐献以更有趣的方式呈现,能够引起受众阅读兴趣,以达到科普、宣传无偿献血活动的目的;例5中的“1997—2022”“走过”将1997年至2022年这一时间段隐喻为一段历程,通过旅程隐喻将香港回归25周年这一事件更生动地展现,引发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3.建筑隐喻

建筑隐喻是通过建筑的语言、形态和构造等元素,暗示或表达出设计师的思想、情感和文化内涵,即把建筑的过程、结果等概念映射到其他领域中。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标题中,无论是动词“筑牢”“搭建”“挖”“搬”“锤”,还是名词“桥”“路”“道”等建筑类词汇都常用于建筑隐喻。比如,[例6]《“你是招生办的,实锤了”》(2022年7月4日)和[例7]《日本教练与苏翊鸣又哭又笑拥抱:望体育成中日友好桥梁》(2022年2月17日),两则新闻标题中的“锤”“桥梁”等词语都属于建筑领域的词汇。其中,例6中的“锤”是建筑中用来进行敲打的工具,其主要作用是夯实、打牢建筑物,则是隐喻情况属实、事件确定无疑;例7中的“桥梁”属于连接两处地方的建筑物,其作用是帮助行人车辆等跨越障碍,而标题通过桥梁的物质特征来映射抽象概念,表达出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关系。

(二)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根据空间方位特征与人们文化、价值观的方向形成的隐喻类型,即运用“上-下、前-后、中心-周围”等代表空间方位的概念来理解另一抽象概念的方法。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中,方位隐喻通常与文化、价值观的关联性较高,其运用难以被读者察觉。比如,[例8]《行程卡0点下线!三大运营商:将删除用户数据》(2022年12月12日)、[例9]《前方高甜!这对学霸情侣的爱情哲理,学到了!》(2022年1月21日)、[例10]《冲上热搜!高校教授简历太好笑了!不止一位》(2022年9月18日),三则新闻标题中的“下线”“高甜”等词语都属于方位隐喻。其中,例8中将空间方位“下”隐喻为行程卡的撤销、消失,表达的意思是“消逝”;例9中将与低对应的方位“高”隐喻为爱情甜蜜度达到极高;例10将空间方位“上”隐喻为某类话题受欢迎程度特别高,占据了榜首位置。“消逝为下”“甜蜜度为高”“榜首为上”等方位隐喻与人们的较为普遍的文化与价值观是密切联系的,即“上、高”等方位空间意义一般与好的事物相关联,“下、低”等方位空间意义与不好的事物关联,而人们在使用方位隐喻时会不自觉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这也正说明隐喻是人的一种认知方式和思维方法,是人在不自觉中认知的结果。

(三)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通过人们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对抽象概念进行认知理解。实体隐喻分为容器隐喻与本体隐喻两种类型,其中,本体隐喻又分为动植物隐喻、人体隐喻等。

1.容器隐喻

在实体隐喻中,容器隐喻最具代表性,它能够将一些抽象、无形的概念映射为具体、可量化、有形的容器,并赋予这些抽象概念以鲜明的特点,这对读者更准确、快速地把握新闻内容具有重要作用。比如,[例11]《这封穿越了3000年的信,等你来破译》(2022年6月11日)、[例12]《年轻人走出困惑后会变得更坚韧》(2022年4月21日)、例13《用延时摄影打开祁连山的星河晨曦》(2022年4月21日),三则新闻标题中的“3000年”“困惑”“祁连山的星河晨曦”原本都是无明显界限的事物,通过概念隐喻将它们看成具体有形的容器,才能与“穿越”“走出”“打开”这些词语搭配。其中,例11中将“3000年”隐喻为容器客体,“穿越”二字呈现出容器的范围和边界感,让读者体会到文中“这封信”的古老,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例12、13中,将“困惑”“祁连山的星河晨曦”等映射为容器,使用“走出”“打开”等动词与其搭配,通过隐喻使得二者有了界线和范围,前者隐喻“年轻人”应该脱离“困惑”状态,而后者隐喻拍摄“祁连山的星河晨曦”的方式。

2.本体隐喻

(1)动植物隐喻

动植物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与自然界长期接触的过程中,人类对于动植物的特征、生长规律、习性等方面拥有深刻的体验。动植物隐喻就是将这些认知系统地投射到其他事物中。比如,[例14]《CCTV6→CCTV5!“小苏神”,尽情飞翔吧!》(2022年2月16日)、[例15]《注意!“海底蝗虫”入侵》(2022年7月12日)、[例16]《丰收啦!一起种草家乡好物!》(2022年9月25日),三则新闻标题中将“飞翔”“蝗虫”“草”等词汇,通过概念隐喻的方式进行运用,能够为标题增添形象性。其中,例14中“飞翔”一词是指动物所拥有的技能,将它隐喻至“小苏神”苏翊鸣身上,将动作所具有的品质特征映射到其他领域,增添了语言的形象性;例15中通过对农作物具有灾害性的“蝗虫”,隐喻“白泥蚂”对于海洋环境以及渔民养殖带来的危害;例16“种草”本是“种植小草”之意,属于植物领域的概念,标题将其映射到商业领域,如今“种草”已成为网络流行语,表示给某人推荐某种事物,其中的“种”代表“推荐”、“草”代表“被推荐的事物”。

(2)人体隐喻

人体隐喻是指将人类特有的属性、行为投射到其他领域。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人体隐喻是人类借助自己的感官来感知物质世界,拉近自己与世界的关系,深度体验和认识客观世界,从而理解模糊的概念。在《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新闻标题中,人体隐喻也较为常见。比如,[例17]《公安部重拳出击!》(2022年3月2日)、[例18]《战略大动脉,竣工投产!》(2022年7月2日)、[例19]《俄罗斯给日本撂下狠话》(2022年7月6日)。从三则新闻标题可以看出,新闻报道经常会运用人体的一部分或者人的行为作为隐喻的源域,通过人体隐喻方式的运用,使受众直观形象地了解新闻的重点信息。其中,例17通过人体部位“拳”和动作“出击”映射公安部门的重大行动;例18通过人体“大动脉”映射战略大工程;例19中通过人的动作行为映射国家的政治行为,形象地传递出国家的态度立场。

三、新媒体语篇隐喻类新闻标题的功能

(一)简化认知过程,提高传播效率

新媒体时代,信息内容丰富而繁杂,读者往往会通过阅读标题来获取信息。在新闻标题中使用概念隐喻,不仅能将复杂的概念或事件转化为更易理解的形式,帮助读者快速理解新闻内容,简化其认知过程,还能增加新闻标题的表现力,提高传播效率。此外,概念隐喻的使用能够降低读者对新信息的理解难度,用熟悉的词语映射陌生的知识,有助于消除传受双方的障碍与隔阂,从而推动新闻有效传播。比如,[例20]《国内首次!昆虫界“大熊猫”成功育出雌蝶》(2022年8月29日),运用“大熊猫”来隐喻“金斑喙凤蝶”,能够让读者直观地了解到该昆虫的珍稀程度,同时,通过“昆虫界的大熊猫”设下悬念,也能使新闻标题更具吸引力。

(二)发挥文化纽带作用,引发情感共鸣

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或复杂的议题,使用概念隐喻将其具象化,不仅能帮助读者建立直观的理解和感知,还能引发情感共鸣。由于概念隐喻的使用根植于人类的文化、政治、历史、价值观等方面,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当新闻标题中的隐喻与读者的个人经历或情感相关联时,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并对新闻内容产生更强烈的兴趣。比如,[例21]《百炼钢做成了绕指柔,我们有志气再攀科技高峰》(2022年5月26日),其中的“百炼钢”“绕指柔”等词语出自西晋刘琨《重赠卢谌》一诗中的诗句“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在原诗中此句表达作者对曾经叱咤风云的英雄变得更有韧性的感叹;而在这则新闻标题中,“百炼钢”“绕指柔”用于隐喻我国所研发的多项“手撕钢”产品,意在表示钢材突破传统坚硬特性变得柔韧,体现我国钢铁锻造技艺的高超。由此可见,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进行隐喻,能够发挥文化所拥有的精神纽带作用,促进标题内容与读者产生共鸣,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实现传播目的。

(三)增强表达的新颖性,提升新闻趣味性

标题是新闻的眼睛,是读者接触新闻内容的第一步。为了提高读者阅读的主动性,迅速吸引读者的眼球,要求新闻标题打破惯用的语言常规,形成独特的风格。《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通过概念隐喻的使用,增强了表达的新颖性。比如,例22《继内江牛肉面后,冒菜又立功了!》(2022年1月12日),不仅运用“内江牛肉面”“冒菜”等较受欢迎的四川美食来隐喻当地民警,巧妙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让读者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从而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

四、结 语

如今,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等新媒体已成为大众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而这类新媒体语篇语言所呈现出来的特点和变化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对新媒体语篇新闻标题隐喻现象的考查分析发现,新闻标题中使用隐喻的现象比较普遍,在2022年《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的新闻标题中隐喻类标题涵盖了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实体隐喻三种类型,且这些标题中的概念隐喻是一种基于人们经验和认知的思维方式。在新媒体新闻标题中使用概念隐喻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表达新闻的主旨,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促进信息的有效传播,同时,概念隐喻在新闻标题中也具有简化读者认知过程、增强表达新颖性、传播抽象概念、引发读者共鸣等作用。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取消
技术支持: 善源网络.善建站
  • 首页
  • 电话
  • 留言
  • 会员